欢迎光临本店[ 请登录 ] [ 免费注册 ]
400 033 3919

购物车0

您购物车暂商品,赶紧选购吧!
白酒市场需警惕“堰塞湖”现象
好酒网 / 2012-10-23

  在去年库存压力和今年上半年市场滞销的双重作用下,各名酒品牌普遍在经销商环节中形成了“堰塞湖”现象——业绩冲高后遗症的阵痛随时可能袭来。

  经过2012年前三季度的“高开低走”之后,白酒行业迎来了中秋、国庆的销售旺季,茅台、五粮液等高端白酒代表性品牌的终端零售价均有不同程度回升,而红花郎、水井坊、洋河蓝色经典海之蓝等在次高端领域同样呈现上涨势头,似乎白酒市场又将迎来一个量价齐升的“金秋”季节了。但事实并非如此乐观,在去年库存压力和今年上半年市场滞销的双重作用下,各名酒品牌普遍在经销商环节中形成了“堰塞湖”现象——业绩冲高后遗症的阵痛随时可能袭来。

  理性看待市场增长

  辽宁鞍山某酒类经销公司负责人对《华夏酒报》记者表示,进入2012年之后,与原来代理的几个白酒品牌都没有续签合同,主动放弃了代理商身份而转做二批商。据他介绍,做出类似选择的酒商不在少数。其时正值白酒市场如日中天、高端名酒表现十分抢眼,为何却有酒商选择“急流勇退”,转而做起二批商,甚至尝试经营进口葡萄酒呢?“厂家在去年末为了业绩指标,给经销商提出了很高的进货指标,有的经销商对白酒市场趋势持乐观态度,便继续进货,结果年后却感到压力剧增。”他分析说,一方面是淡季市场销量下滑,另一方面受舆论环境影响,名酒价格走低,很多酒商不愿出货,而厂家今年的销售目标仍然很“激进”,不断分摊给经销商新的任务。多方因素相叠加,经销商环节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,有的酒商仓库里的存货价值甚至高达几千万,有人感叹说“仓库里的存货到明年也卖不完”。这就形成了非常危险的“堰塞湖”,正是预见到这种情况,一些酒商选择了提前抽身撤离。

  “堰塞湖”的形成,很大程度是由于白酒企业及经销商对市场增长缺乏理性判断。从消费趋势与产品结构布局来看,白酒市场规模性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转而表现出“此消彼长”的势头,即以品牌为主导的市场份额再分配。在这个阶段,酒类经销商应该量力而行,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平稳式增长,回避经营风险。

  而巨大的库存压力对于酒类生产企业同样意味着危机,“堰塞湖”一旦失控,市值难以估量的库存产品涌向市场,对其固有的价格体系和网络秩序必将带来猛烈冲击。

  所以,2012年的白酒销售旺季不同于往年,在铺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货推进的同时,更要注重对销量的同步拉动,并加强对渠道和价格的控制,逐步而有序地疏导市场库存压力,谨防“决堤”。

  当然,诸如严格控制“三公经费”、禁止公款购买高档酒等因素,对白酒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心理层面,所谓理性看待市场增长,首先要明确行业结构性增长和细分市场增长等大势所趋,以营销模式的转变加以迎合——白酒市场在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之后,进入一个调整缓冲期,为下个发展周期积蓄力量。

  营销变革势在必行

  白酒市场现阶段所存在的巨大“名酒”库存,与很多名酒企业前期的发展理念及相应营销模式有直接关系,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“业绩冲高后遗症”。

  河南许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,近年来其代理的多个外省名酒品牌在河南市场增长十分迅猛,不断刷新销售规模,但其营销模式却令人“揪心”,即在初次招商成功后,便陷入“打款-压货-再打款”的反复循环中,虽然也派出了相关的市场人员对经销商进行贴身服务、协助销售,但相比于库存累加的速率,其动销增长并不明显,日积月累,势如累卵。

  显然,这种“仓储转移式”的营销模式主要作用于经销商环节,缺乏对酒水消费体系的整体拉动,很难承载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,白酒营销变革势在必行。

  这种变革的本质在于白酒生产企业与经销商关系的重建。在传统厂商关系的博弈作用下,某些高端白酒的渠道价格时有倒挂,在某些渠道环节的实际出货价格低于出厂价,即便如此,很多白酒经销商迫于库存压力,仍不得不继续出货,以维持日常流水费用;同时还按照厂家要求不断进货,否则,厂家很可能为了自身业绩增长而另寻经销商;此外,不进货还意味着拿不到厂家返利。

  要打破这种困局,唯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,构建紧密的厂商利益共同体,建立贯穿生产、流通与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资源平台,提高白酒营销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,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,而不是根据酒企的销售业绩追求来倒推市场策略。

  “堰塞湖”已然形成,因势利导的营销创新更待何时?

用户评论(共0条评论)

  •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
总计 0 个记录,共 1 页。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
用户名: 匿名用户
E-mail:
评价等级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 captcha
广告说明